好久不见。

当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你应该很难想象,一位半年多没有写过博客的老鸽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打出这些文字的。由于我实在是太久没有正经写过文章了,对文字的感觉也未免生疏,所以这篇近况报告可能会写得像流水账一样又臭又长。你就把本文想象成是一位老年人博主重拾博客更新前的康复训练,以温暖的目光看下去吧。

我为什么这么久没写博客了?

为什么?因为忙啊,不然还能是为什么。(笑)

不过不得不承认,我这一年更新博客的频率确实是低到史无前例:2018 年到现在,我只发布过 2 篇博文,这个数据是 2017 年的十分之一。为什么呢?有看过我前几篇博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在去年的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在一番权衡后,我选择了高考复读这一条道路。

高考复读,也就是再读一年高三,再经历一次高考。

后来我去了一所位于杭州的高复专门学校,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少有的假期外我将不再有碰到电脑的机会,博客更新更是无从谈起。忙里偷闲写几篇水文自然是可以的,可惜我好死不死就有那么点完美主义。

我写起博客来算是比较花时间的那种,一篇博文发布之前要一般要花上几天打草稿、润色、排版,如果是技术文章还需要添加参考链接、翻源码考证,最后还要根据在博客上的最终渲染效果进行微调……诸如此类,力求最后的效果能让我自己满意。这样的追求不可避免地造成博客更新频率低下(这点我并不是很在意),而更关键的是在没有合适环境的情况下(比如说我在杭州的那一段时间,手头没有电脑,没有 Hexo 需要的那一套环境,我也没法在其他人都在打游戏的网吧里慢悠悠地打字……),我很难写出一篇满意的博文。

结果就是,虽然我在高考复读期间在手机上写了不少草稿(这里推荐一下「纯纯写作」这个 Android 应用,特别好用),但是这些草稿没有一篇能够最终变成一篇博文,很遗憾。

既然高复生活是如此的不便,那我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这条道路呢?

我为什么选择高考复读?

我猜现在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都是不了解浙江新高考这一套的,所以为了让各位看官不至于懵逼,我这里先给出点背景设定:

  • 浙江是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试点省份,而且新高考正好从我们那一届开始施行;
  • 新高考不再有 文科理科 的区别,分数线都是统一的;
  • 新高考采用了「七选三」的模式,考生需要从 政史地物化生 以及 技术 这七门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 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总分),其他的科目不计入高考总分(但是也有要求);
  • 除语数英外的选考科目均采用根据名次给分的「赋分制」,而不是考出来的实际分数;
  • 针对选考科目的统一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下面简称 选考)、针对其他科目的考试(下面简称 学考)以及外语科目的考试 最多可以考两次
  • 外语以及选考的考试成绩 保留两年,取最高的分数作为最终分数(你可以想象成是「把传统高考的除了语数英外的其他科目都抽出来在六月份之前考掉,而且可以考两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问题);
  • 在志愿填报方面,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不同于传统的「先选学校,再从学校里选专业,还要选择是否服从调剂」,新高考的志愿填报是以「一个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为单位的,而且 至多可以填 80 个志愿
  • 实行分段录取,所有考生按照总分位次划分为一段、二段、三段,一段考生最先填报志愿,等一段的都录取结束后,二段考生再开始填志愿、录取(捡上一段剩下的),以此类推;
  • 取消录取批次,通俗来讲,就是一本线上的考生也可以直接报考传统的二本、三本院校了。

设定很多,看起来很晕,是不是?

没错,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作为新高考第一届的小白鼠,政策变动这么大,要说心里不慌肯定是假的。而且这个新政策里不完善、甚至比传统高考更差劲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说高一刚进来要同时学十门科目,说是减负其实是增负,如果想要走三位一体或者自主招生的话学考也必须拿到高分,选考物理的学生大量减少导致物理赋高分的难度陡增,等等等等),如果真要吐槽的话都可以另外写一篇长文了,所以这里就按下不表。

估计大家光看上面那些文字并没有什么实感,那我这里就回忆一下我当时的经历,让大家感同身受一下。

我当时的情况

我在原来的高中时的经历我就不多描述了,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或许是因为摸鱼过度,不慎追尾了……」

啊,不对。

「因为摸鱼过度,最后高考总分只有 538 分。」

这个分数具体意味着什么呢?我稍微分析一下:

  • 2017 年的浙江高考一段线是 577 分,总分 750;
  • 538 分也就是被划分到二段,一段考生填完志愿、录取完毕后才轮到我们填志愿;
  • 一本肯定是别想了,早被一段考生填光了
  • 二本的好学校也是别想了。记得我上面说过的「取消录取批次」吗?好一点的二本院校以及专业都已经被那些一段线低空飞过的人填掉了,二段考生根本抢不过
  • 2017 年投档分数普遍偏高,而且又是新高考第一年,往年的录取数据全都派不上用场,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大量一段考生「滑档」(未能被志愿中的学校录取导致退档,详情可以了解一下去年上过微博热搜榜的「浙江滑档大学」);
  • 结果就是大量高分选手跑来和我们这些菜鸡一起填二段的志愿,我怎么抢得过他们?
  • 剩下给我的只有普通的二本、三本,还有专科。

就是这么个绝望的情况。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咎由自取,怪不了别人。如果我分数高一点,那就屁事没有了。

不过说实话,我并不后悔。当时我是这么想的,现在我也是这么想的。

高中三年我过得非常开心,如今回想起来全是美好的回忆。白天在学校和同学聊天打屁嘻嘻哈哈,上课摸鱼玩手机开小差,一天到晚和老师斗智斗勇,下课吃饭了跑得比谁都快,回家了就上网冲浪和傻屌群友一起吹水,晚上写代码写博客熬夜看动画片,白天靠同桌望风在自习课上爆睡,快到考试了就大家一起临时抱佛脚……

我失去了不少,但我也得到了很多。

我所得到的,是今后的人生中可能都无法再遇见的。

我自认为度过了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我很满意。

这就够了。

我的母校,摄于 2017 毕业前

高考复读的好处

感觉有点感伤的气氛,所以把话题拉回来。

虽说我对于我的高中生活并没有什么后悔,但是我对于我的高考成绩还是感到相当不甘心的。我一个小升初、初升高全部靠着实打实的成绩考上名校的选手,难道他妈的最后还落得个读二本大学的下场?

我不甘心。

所以我选择再挑战一次高考。很简单的道理,是不是?

当然我也不是脑子一热就做出高复的决定的,事实上新高考的政策对于复读考生确实非常有利。如果你忘记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一大坨高考改革的内容,那我这里就再帮你复习一下:

  • 选考科目以及外语科目可以考两次,成绩两年内有效
  • 每科目最多只能保留两个成绩,取最高的分数作为最终分数

察觉到了吗?

在我高中三年中,我的选考科目的两次考试分别是在 2016 年 10 月,以及 2017 年 4 月 进行的。那么我在这两次考试中取得的分数,分别可以保留至 2018 年 10 月 以及 2019 年 4 月。而我如果高复一年,也就是在 2018 年 6 月 计算高考总分的话,那么我在高中时的成绩是 全部有效 的。

也就是说,就算我高复这一年考得再他妈怎么屌差,也有之前的分数给我兜底。

这样一来,传统高考下「万一再考一次结果比去年考得还差怎么办?」的顾虑也将不复存在。虽然语文、数学两门科目依然还是像之前一样只能考一次,但是光是「其他科目都有去年分数保底」这一点,对于高复选手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大的福利了。

而且,相比于去年大家填志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录取模式大改,往年的录取数据基本上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如果我高复一年再填志愿的话,有了 2017 年的录取数据填志愿也方便不少。

如此看来,选择高考复读,除了一年的时间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我当下拍板(我在这方面似乎都很果断),直接放弃填志愿,选中了杭州的一所高复专门学校,七月份去咨询,八月份就去上课,一气呵成,是复读选手中的豪杰(不)。

前往杭州

我的高复生活

其实关于高复生活的文章应该在我还在高复的时候写才对,毕竟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美化过去的记忆。比如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写这篇文章,回想我的高复生活时,竟然一时间找不到什么让人想要破口大骂的地方,真是奇妙。

关于杭州

在我原来所在的城市里也有一所专门的高复学校,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孤身一人前往杭州。为啥呢?兴许是我不放心小城市里高复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可能单纯只是因为我想出来见见世面。

结果确实是好的,杭州的繁华超出了我这个四线城市居民的想象。

首先让我感到惊讶的是 O2O 与移动支付的普及。

虽然现在在四线城市也基本可以做到不带现金出门,不过要论完成度,比起大城市果然还是要逊色一筹。走在杭州的路上,随处可见各大 O2O 平台的骑手穿着五颜六色的冲锋衣来回穿梭,不管在哪里拿起手机附近都有打车平台的司机在准备接客,街边一排排的共享单车交个押金就能骑走,令人眼花缭乱的公交线路也有人维护实时公交数据,乘公交坐地铁也只需要扫个码或者 NFC,周末窝在寝室、方圆几公里的午餐随叫随到……

这些都是我在四线城市未曾体验过的。

其次是空气质量。

虽然我早有准备,不过对于一个在四线城市每天看着蓝天白云长大的选手,杭州的空气质量确实经常令我惊讶(虽然相比起来杭州已经算好的了)。

其他好像也没什么令我特别印象深刻的东西。

真要说的话,就是「举目四望全是高楼大厦,挺无聊的」这一点吧。

杭州的天空

关于校规

毕竟是高复学校,校规还是蛮严格的,除单休日外不准出校门、不准带手机这种都是基本操作。不过除了这些以外也并没有其他特别傻逼的规定,不用穿校服,发型也不像我原来的高中那样不允许留长,总体来说好像也蛮宽松的(迫真前后矛盾)。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许带手机,那就私藏;不许出校门,那就找借口溜出去。(笑)

人际关系

一言以蔽之:现充。

……

……

……

表情图

好吧不开玩笑了。

不过我本来也不是那种特别不擅长交流的人,和同学打好关系对我来说并不算困难,和高中三年一样,高复这一年我和班上的同学、同寝的几位老哥关系都很好。唯一让我耿耿于怀的,就是刚入冬时我穿了件毛呢大衣去教室(当时正好梳着背头),被人叫做「X 总」结果外号彻底定型这件事。(笑)

和原学校对比

毕竟是高复专门学校,比起我原来就读的重点高中,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自然都是无法同台竞技的。不过好也好在这是高复专门学校,大家来到这里都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也只会在这里待上一年,所以像是食堂特别难吃啊、小卖部特别贵啊、学校特别小、教室寝室特别破烂之类的缺点似乎也变得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才怪嘞!

为了逃离学校食堂那有够难吃的饭菜,我买了不少代餐的东西,像是肉松饼小蛋糕、速食乌冬速食粥之类的,都够我写一篇「宿舍代餐小食推荐」了。而且不清楚是高复期间吃得不好,还是学习压力太大(虽然我感觉应该不是这个原因,我天天摸鱼哪来的压力),我这一年整整瘦了二十多斤……

算是减肥大成功?🤔

生活规律

三点一线。

教室,食堂,寝室。

除了单休日外基本没去过其他地方,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

关于学习

我从来不是一个热衷于应付应试教育的人,现在也是如此。

但是有了明确的目标,就算不愿意我也还是会努力的。

我在决定去高复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差不多一点的一本院校」。

为啥呢?说句有点自大的话,我并不看重大学的专业课水平。相比起来,我更看重大学的牌子是否响当、地理区位、周边交通是否便利、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诸如此类。也就是说,我选择大学时更看重的是这所大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个 良好的自学环境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学里专业课没什么用。就拿计算机专业举例,很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全国排名前几,很牛逼,但是他们牛逼的那一方面可能并不是我以后需要的。比如说某某大学搞算法很牛逼,某某大学搞人工智能很牛逼,但是说不定我以后出去就是个天天写 CRUD 的底层 PHP 码农呢?又或者我可能是个天天和用户打交道、按着设计稿撸界面的前端呢?

所以,我并不是说这些大学的牛逼专业课没有用,只是我以后可能不走这个方向而已。而微机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些底层的知识,各大院校的 CS 专业可能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我比起专业课实力更看重大学整体的环境,是不是也不那么难理解了呢?

拉回正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我这一年的高复生活的话,那就是「敬业与摸鱼并存」。经常看我 Twitter 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在高复这一年基本上就没交过手机,所以从我发的推文基本上就能推测出我是在摸鱼还是在敬业。

比如说这样的就是在敬业:

敬业截图

其他时间都是在摸鱼。(确实是这样)(笑)

嘛,玩笑先放在一边。总的来说,高复这一年里我在学习和娱乐两者上的时间分配还是比较均衡的,没有让自己学成个书呆子或者让自己压力太大做出什么不对劲的事,成绩也有在稳步提升、没有重蹈覆辙。

当然,也是因为这一切全都已经过去了我才能说得这么轻松。就像我上面说的,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美化过去的记忆。不论当初有多么辛苦多么难受,现在回头来看,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当初的痛苦却又是实打实的。

不过总是回首过去也没什么意思,只要结果好那就一切都好。

我是这么想的。

所以说我今年考得怎么样?

三言两语聊完了我的高三和高四,那么现在的我又怎么样呢?

正如各位所猜测的,我在今年的高考中确实是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不然我也不会有余裕在这里慢悠悠地和你们讲述我过去的事情啦。

今年浙江的一段线不出预料地再次上涨,由去年的 577 分涨到了今年的 588 分,引来考生一片哀号。不过好在我这次语文数学考得比较给力,再加上英语 140+ 的高分弥补了其他科目的瘸腿,最后还是取得了总分 610+ 的成绩,成功被【数据删除】录取,可喜可贺。

另外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新高考的 专业平行志愿 填报制度,比起传统的志愿填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直接填写院校 + 专业,而且不用担心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去,对于我这种专业意向明确的学生太有利了。总共 80 个志愿,我这次报了十来个全是计算机系,爽死。

今后打算怎么办?

总之先打算重新开始更新博客,把手头的一些草稿以及想要写的东西都写好、发出来。之前因为录取结果一直没出来,心里没底,所以没什么更新博客的积极性。现在录取结果出来了,心里的大石头也算落地了,是时候回归我敬业博主的本质了。(嗯?)

至于更长远的计划嘛,走一步算一步吧。

精彩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呢。